梦到参加穆斯林宗教活动,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梦到参加穆斯林宗教活动,以及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因为咨询越来越发达,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凡是禁锢人们思想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打破,就好比弹簧,越是紧的,就越先断裂,睁开眼看看世界,伊斯兰发展到今天,那些越是发达越是开放的国家,宗教离人的生活越远,而宗教无处不在的国家基本都是贫穷落后的,难道非要过着蒙昧野蛮的生活才符合伊斯兰教义吗?伊斯兰的原教义中凡是不信伊斯兰教的都可以杀戮抢劫,后来不行,就改成了凡是没信仰的都可以杀戮抢劫,这难道也要领受?
看看伊朗的老照片,女人不需要带面巾,男人也不需要穿袍子,人们生活水平甚至超过美国,可原教义抬头之后呢?如果楼主想过那样的生活,那去伊朗伊拉克看看,能活着就不错了,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往基督教世界跑了,如果伊斯兰世界的日子过的好,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难民打破头也要逃往基督教世界?
任何宗教如果不能容于社会,如果不能包容,只要求别人尊重,而不关心别人,那么这个宗教就会被定义为邪恶,必将被孤立消灭,看看现在的网上舆论,穆斯林都快跟邪教划等号了!
现在的人和过去不一样,因为打开电视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很多穆斯林家庭的年轻人不吃猪肉不是因为他的宗教,而是因为他尊重传统!
这么忙碌的时代,这么高压的社会,你让他一天天的中断自己的工作去磕五次头,凭什么?你倒是清闲了,老板还不同意呢?
伊斯兰教.经典为:可兰经.
但是,可兰经第4章却允许男人娶4个老婆.所以,伊斯兰的信徒都可以多妻制.-----很明显,这不合真理.而且他们是一手拿经.一手可以拿刀.就是战争.
严格说,这是错误的信仰.
一、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教育体制——经堂教育
早在伊斯兰教初传中国之初,回族穆斯林就在宗教活动和宗教生活中自发地进行伊斯兰启蒙教育。
到了明末,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首倡经堂教育。
他率先出资在家中招收弟子,讲经传道。
后来,他转向清真寺办学,半靠自己的财力,半靠清真寺的供给和穆斯林的施舍,其弟子越来越多。
就这样,胡登洲揭开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序幕。
后来,各地清真寺纷纷效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教育体制。
我国清真寺建筑是左右对称的风格,一般在主体建筑礼拜大殿的前边建有南北对称的厢房,北边的厢房作为阿訇讲经的地方,称为经堂。
胡登洲因在清真寺经堂办学,所以称作经堂教育、寺院教育或回文教育。
经堂教育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层次,其中,小学部也称为经学,一般招收 6-7岁的穆斯林儿童入学,主要教授初级阿拉伯语的拼读和一般的宗教常识。
大学专门培养新的阿訇,学生称作“海里凡”、“满拉”或“老师夫”。
教师为特聘阿訇,被尊称为经师、明经、开学阿訇或乌斯托等。
早期经堂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及经典,主要依靠学生抄写。
在经堂教学中,师生们主要使用“经堂语”进行教学。
经堂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将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中的不同词汇或词组拼合成句子和文章。
经堂教育为伊斯兰教培养了大批人才,造就了一批、学者和阿訇,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由口授家传转变为学校教育,同时启动了汉文译著活动。
二、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汉文译著活动
回族穆斯林的汉文译著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明末王岱舆译《正教真诠》开汉文译著活动的先河,张中、伍遵契先后加入汉译活动,此为汉文译著活动的第一阶段。
上述作者的译著中虽有儒家或佛教的影子,但伊斯兰教的特征比较明显。
他们敢于同佛教、道教就宗教问题和世俗问题进行对话,也敢于质疑宋明理学的一些观点。
第一阶段汉文译著活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张中的《归真总义》、《四篇要道》、《克理默解》;伍遵契的《修真蒙引》、《归真要道》等。
汉文译著活动的第二阶段从马注开始译著《清真指南》始,至金天柱完成《清真释疑》为止。
此时期有代表性的汉文译著,已看不出单纯的伊斯兰特质,而采取了明显的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结合的形式,同时具有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的双重特征。
本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和《天方至圣实录》等;金天柱的《清真释疑》等。
其中,以刘智的著作影响,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将“以儒诠经”运动推向高潮的代表人物。
刘智的《天方典礼》还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中,这也是惟一收入其中的中国伊斯兰教著作,可见其重要性和代表性。
随着活动中心逐步转移到了云南,遂进入汉文译著的第三阶段。
此时期的汉译范围扩大到了天文、地理、文学和《古兰经》。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马德新的《大化总归》、《四典要会》、《性命宗旨》、《道行究竟》和《视天大赞集解》等。
以儒诠经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色更为突出。
三、建筑、姓名、服饰的中国化
在清真寺建筑方面,中国内地的多数清真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形式,照壁矗立门前,雕梁画栋、楹联匾额存于寺内。
这与阿拉伯国家绿色圆顶清真寺有鲜明的区别。
在宗教节日方面,中国穆斯林十分重视伊斯兰教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古尔邦节在中国还被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称为“忠孝节”,显示出融合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伊斯兰特色。
中国穆斯林的圣纪节也很有特色,可以在教历 3月里任意一天举行,作“尔麦里”(即念经作善事)、宰杀牛羊,设宴聚餐,纪念穆圣。
这与阿拉伯国家的圣纪节完全不同,他们的圣纪节是在教历 3月 12日纪念穆罕默德诞辰。
从宗教习俗来看,中国穆斯林在姓名、衣着、婚丧等方面都已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
回族在元代多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作名字,如忽撒马丁等。
元代政治家典赤·瞻思丁之子纳速拉丁在陕西做官时,生有 9个儿子,将自己的名字拆成四姓纳、速、拉、丁分给儿子后,又按穆罕默德的名字划姓马、哈、穆、达。
还因回族崇尚白色,又使用“白”姓。
因此,回族中姓这 9个姓的较多。
在和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回族穆斯林使用汉姓。
回民大多有经名即阿拉伯文名,用历有名的 25个先知、大贤的名字给男孩起经名,如易卜拉欣、穆萨等。
女孩多用圣妻和女贤的名字起经名,如海底彻、麦尔彦等。
在社会交往中,汉文名之前加上经名,形成中国回族特有的姓名,如男子用阿里·哈德宽,妇女用阿依莎·丁莉等。
回族先民的服饰与汉族服饰有很大差别,明朝以后回族服饰逐渐汉化,但仍保留着回族特征:妇女戴盖头,男子戴白帽。
所谓盖头,实际上是妇女使用的特殊头巾,佩戴时,将头发、耳朵、脖子等遮在头巾里面。
回族男子爱戴白色平顶小圆帽或五角、六角、八角白色小帽,这种帽子又被称礼拜帽,男子做礼拜时都要戴。
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体系
在伦理道德方面,回族伊斯兰学者以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忠孝名教”等伦理道德来阐释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和伊斯兰教的功课。
一方面坚持了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和《古兰经》、《圣训》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并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
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其中最根本的是“认主独一”即信安拉。
明末清初的王岱舆、刘智等伊斯兰学者将“认主独一”的教义与儒家的太极学说有机结合起来。
在承认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太极学说的前提下,又提出在无极和太极之先,还有一个“造化之原主”——真主(或称真
一、真宰)。
真主才是造化天地万物的本体和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这样既坚持了伊斯兰教关于“一切非主,惟有真主”的基本信仰,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认主独一”的教义。
对于神权与王权的关系,伊斯兰教认为必须“忠于真主”,但这违背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
为了调和这一矛盾,中国伊斯兰学者提出,只忠于君,不忠于主,不是“真忠”;只忠于主,不忠于君,不是“正道”。
必须忠于主,也忠于君。
很好地解决了伊斯兰教在中国遇到的神权与王权的矛盾。
在伦理方面,回族穆斯林将《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原理与儒家伦理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伦理体系。
刘智在《天方典礼》一书中,用“五典”概括了这一体系,“五典”内容及其排列须序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刘智认为安拉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始祖阿丹、哈娃,同时创造了“五典”,并把“五典”作为人类行为准则。
伊斯兰教还设立了“五功”:念作证词(简称念),坚持礼拜(礼),斋戒一月(斋),交纳天课(课),麦加朝觐(朝)。
要求以“五功”完成天道,以“五典”完成人道。
另外,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门宦制度。
可见,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色是十分鲜明的。
它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加入到理解、注释伊斯兰教的经典中;把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和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了有机地结合;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环境形成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使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更好地适应了中国传统和现实社会,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选自于百度百科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
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
(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
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
(约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复兴。
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
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百分比)
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
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
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
伊斯兰教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西方世界的哲学都由穆斯林的足迹所传播,并由阿拉伯人进行完善、总结、归纳的。
公元830年,哈里发马蒙建立了翻译机构“智慧宫”,从而孕育了被西方人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
在“智慧宫”,哈里发马蒙为了得到珍贵的典籍,不惜以与著作等质量的黄金作为酬劳。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告诉信徒:“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
(亦写作:“信徒们,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
”)。
穆圣也曾经说:“学者的墨汁浓于烈士的鲜血。
”就是让穆斯林们要努力学习,不盲从、不迷信。
因为伊斯兰是光明的、从真主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学的、充满真理的,盲从和迷信不会认识它,只会损害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书法
伊斯兰教在传播的过程中,穆斯林们在被征服的土地上修建清真寺,建立学校,并确立法律,建立图书馆、天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伊斯兰教推广阿拉伯语,所以穆斯林的交流变得极为方便,这也较快了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
全球许多的语言文字都使用阿拉伯文。
伊斯兰教打破了狭隘的氏族血缘关系,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文明得以快速交流。
伊斯兰教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在当时被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虽然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但是通过穆斯林的经商,经济确实非常发达。
埃及的基督徒,犹太教徒只要缴纳少量人头税就可以保持信仰,所以几乎没有发生宗教迫害的事情。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穆斯林在数学、文学、天文学、哲学、医学、物理学、化学、书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并涌现出像花拉子密、比鲁尼、白塔尼、法拉比、伊本·西拿这类优秀人物。
伊斯兰教的传播打破了狭隘的民族界限,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伊斯兰教之所以和平和迅速的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伊斯兰教信条的简洁明了。
伊斯兰召唤人类信仰应受崇拜的独一的造物主——真主。
伊斯兰同时不断地教导人类应用智慧和观察的能力来认识真理。
在很短的时间内,人类以往伟大文明的结晶及文学艺术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
所以,不同的民族,在伊斯兰教的感召下,哪怕有着偌大的差异,也会团结在一起。
这是伊斯兰教最大的影响,也是伊斯兰教之所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伊斯兰教特点
伊斯兰教是个全面和平的宗教,从伊斯兰教崇尚绿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
但是穆斯林在民族的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胁和迫害时,伊斯兰教允许信徒进行强烈的反抗与征服。
穆斯林要从实现个人和平、家庭和平到全社会、全人类和平,在和平的气氛中达到全世界融洽相处、以此接近真主。
伊斯兰教希望团结,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
无论种族,语言,肤色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皈依伊斯兰,相互之间都以兄弟相称。
伊斯兰教崇尚科学,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教]诲的“求知是每一位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求知从摇篮到坟墓”。
东西方思想和新老观念的融合,带动了医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艺术、文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前所未有的进步。
许多关键的学科及概念体系,诸如代数学、阿拉伯数字,以及零的概念(对于数理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都是经由伊斯兰文明传播到中世纪的欧洲大陆。
许多复杂的仪器,包括观象仪(星盘)、象限仪和精确的航海图的发展为欧洲人的远航探索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梦到参加穆斯林宗教活动和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